创设企业环境 创新教学模式——泰安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基于PLM体验中心教学模式改革
发布日期:2019-05-07 10:34 浏览次数:

一、实施背景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数控加工类岗位就业。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研,普遍存在着上岗后不能很快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现状。究其原因,可归结为“四个脱节”: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传授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生产需求脱节;实训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脱节;教学评价方式与学生能力培养脱节。综合这四个“脱节”来看,主要是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流程脱节。

“PLM体验中心”是在校内建立企业式的真实生产环境。实训项目按企业生产过程组织,学生按企业生产岗位进行分工,生产成果按企业模式检验,使学生通过实训掌握进入企业就业所需的先进制造技术、制造业自动化技术和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同时,实现实训教学过程的可视化、信息化。这种“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融洽地匹配了学生理论和实操的整个过程。“PLM体验中心”集成设计、工艺、制造、管理等专业软件,通过梳理典型工作任务,对接教学任务,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形成了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我校通过构建基于“PLM体验中心”为平台的教学模式改革,变“脱节”为“衔接”,提升了培养质量。

二、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一)创建 “PLM体验中心”。建设一个以项目式、“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主导的企业环境体验教室,实现从单人表现到团队组合表现的多方位考核方式。

(二)规范项目教学流程。项目教学以从图纸设计到产品加工成型为一个流程,以资源管理平台来控制这个流程。 将企业中产品设计、工艺、生产流程体现出来。将理论教学与实训融为一体。按照企业设计、工艺、生产流程,完成所有相关的技术文件及产品数据。同时,按照企业的模式对技术文件和产品数据进行调度与管理,展现了工业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三、实施过程

通过认真实践,研究总结实施过程,我们探索出了一套基于“PLM体验中心”的“四步一体”教学模式改革:第一步,创建“PLM体验中心”教室,模拟企业的生产环境;第二步,开发基于任务驱动、项目教学为主的培养课程;第三步,探索基于企业工作过程和技术范式的教学形式;第四步,培养了解企业、熟悉专业、熟练信息手段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

(一)创建“PLM体验中心”教室,模拟企业的教学环境

1.改造现有数控车间为数字化车间

将校内实训车间按照现代企业生产车间格局进行重新规划布局和建设,实现三大管理功能:数控设备的网络化、车间可视化和教学过程的无纸化。

2.构建一个高规格的“PLM体验中心”

学校“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体验中心”包含PLM体验中心展示厅、数控机床联网、生产管理系统三个部分,可以实现从产品设计、工艺规划、生产测试的全过程体验式学习。

3.完善数字化资源库

将五大教学资源(教案课件、试题库、教学录像、学生作品、学生信息)进行数字化整合管理,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的存储与传递。

(二)开发基于项目式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和校本教材

构建融入职业岗位能力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深入贯彻实施山东省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1.制定符合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

按照“以职业定岗位,以岗位定能力,以能力定课程”的“三定”原则,采用倒推法,归纳了五大工作岗位,制定了5个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1)成立工作岗位能力分析团队。学校专门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职教专家、骨干教师四部分力量组成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团队。

(2)联合企业共商职业岗位需求。为了能更有效地获取工作岗位能力,学校定期开展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研讨会,结合行业岗位实际,从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三个层次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解。

(3)组织骨干教师修订教学目标。组织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专业教师,结合我校实际,分析和整合企业专家商讨得出的职业能力,确定课程结构和教学目标。

2.创设体现岗位需求的学习情境

在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基础上,由专业课教师设计成74个“情境式”案例集,使所学知识在“体验中心”这一平台上直观、具体化呈现。

(1)设计原则。基于学生认知需求,使教学内容精细化,学习场合情景化,工作任务具体化,培养效果高效化。

(2)设计流程。基于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按照行业情况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情境设计的基本流程进行设计。

3.形成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结构

确立“基本素质学习领域+基础能力学习领域+岗位能力学习领域+岗位综合能力学习领域”四大领域的综合性课

程结构,突出核心课程的课时比例,使学生真正掌握现代企业岗位核心技能,确保竞争力。

(三)探索基于企业技术范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1.创建基于数字化平台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手段

在讨论区,通过大屏幕实时观看并通过屏幕控制机床的加工过程,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的同步。

2.构建“分段式”教学组织方式

分段式教学组织由实训教学改革和顶岗实习改革组成。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实训两个阶段,突出职业能力,使课程方案更具岗位针对性。

第一阶段是在数字化车间内实训。从开学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每个学期学生参加1-2项专业技能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围绕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核心技术能力培养,采用课堂与车间一体化现场教学,并引进企业梯度产品作为

教学项目,筛选建立了涵盖专业知识的生产性实训产品系列,深入探索项目式教学。

第二阶段主要是在PLM体验中心进行岗位综合能力训练。通过数字化的教学手段,实现从设计到制造、检验的全过程,帮助学生体验产品加工的生命周期,提升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岗位职业能力。

3.制定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方案

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基于工作过程全方位记录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技能成长轨迹,展示、描述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全过程。

(1)教师评价,注重工作过程。在数控实训过程中,我们将对学生整个实训过程包括职业素养等各项内容分配相应比例的分值。同时,在网络平台上记录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果,建立学生技能成长档案。

(2)学生自评,反思加工过程。每个零件加工完成后,学生需要对工艺过程进行完善。我们要求学生结合加工实际,填写实验报告。

(3)家长评价,构建交流桥梁。加强家长与学校的交流与沟通,是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手段之一。家长参与对学生技能作品的评价,可增强家长对学生技能学习情况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使家长在孩子身上看到其闪光点,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打造多领域、复合式的双师型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师资团队

根据师资队伍的发展需求,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培养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是推动我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保障。

1.“三级培训”,固本培元

学校规定每位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每年必须参加一次以上市级、省级专业培训,学校在遵循教师个人培训意愿的基础上,在参加省级培训推荐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在国家级培训教师中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出国培训。

2.“三聘一留”,校企融合

学校在原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聘请行业专家、技术骨干、优秀毕业生兼课,增强了校企融合;同时,近年开展技能大赛培养了很多技术过硬的参赛学生,选拔一部分技能大赛优秀选手留校作为专业兼职教师,扩充了师资队伍的深度和广度。

3.“五进”同步,整合提升

“五进”是指教师进企业、骨干进协会、苗子进高校、技艺进赛场、理念进课堂,这是从我校实际出发,结合校本培训的基本内容、对象、方向,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的一种方式。通过“五进”,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条件保障

(一)制度保障

制定科学规范的“PLM体验中心”管理规定,完善有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了专业建设规划的实施。 

(二)资金保障

利用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中央、地方财政专项拨款,用于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三)人员保障

经过国家示范校骨干专业建设,目前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专任教师39人,其中,研究生3名,高级教师4名,高级技师6名,突出贡献技师2人,技术能手2名,双师型教师16名,已经成为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业务扎实、作风硬朗、踏踏实实的师资队伍。

五、成果与收获

(一)培养了一批专业综合能力强的数控专业应用型人才

PLM项目其本质是为了达成企业所关注的管理目标,因此整个项目的执行必须跳出技术的圈子,从管理、过程、数据、规划、技术、培训等多个维度进行思考和审视,这样才能在项目的执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通过“PLM体验中心”在教学中的开展,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师生在专业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大赛成绩一直领跑泰安市,近三年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已经获得了市赛一等奖5项、省赛三等奖2项优异成绩。尤其我校数控车工项目连续3年获得泰安市一等奖。学校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一次性就业率95.94%,对口就业率90%,而且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二)形成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师资梯队

随着基于“PLM体验中心”为平台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骨干教师梯队逐渐形成。在示范校建设的两年中,培养了2名专业带头人、6名校级骨干教师;与高校、企业合作,建设了一支16人的兼职教师队伍。新增硕士研究生2名(刘悦朴、戚斌),提升了教师综合素质。

(三)发挥了重点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树立了职教标杆

我校已连续4年成功承办了泰安市技能大赛、泰安市技能教师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制订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3+1“考评方案已在全校实施开展。为提高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水平,仉学金、朱树涛、秦京昌三位教师组织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分别编写了《钳工技能实训指导用书》《数控加工技术》《车工技能实训指导用书》已定稿并印刷,为泰安市范围内的中职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技能教学提供指导。

六、工作体会与思考

(一)教学载体的创新

通过构建数字化车间、PLM体验中心、数字化资源库,实现了教学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方法项目化。

(二)研究途径的创新

通过成立由职教专家、企业骨干、教师代表等组成的师资团队,遵循“针对职业定岗位,针对岗位定能力,针对能力定课程”的“三定”原则,使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统一,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

(三)教学评价的创新

通过构建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实现了学校、企业、家庭三方参与的革新。

通过两年多的示范校建设,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模式研究到现在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该模式,继续挖掘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隐性问题,更加主动地迎合社会需求,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

信息来源:泰安市教育局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