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安市位于山东省中部,辖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6个县市区和一个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总面积7762平方公里,人口560万。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1878所,在校生91.14万人,教职工6.81万人。
一、学区制实施情况
(一)乡镇学校普遍实行学区制
我市6个县市区各乡镇普遍实施了学区制招生,部分县市区探索实施了集团化办学、学区内实施联合教研、优化片区学校管理。目前,我市各乡镇的基本办学格局是1处初中、几处小学,各乡镇基本实施“一对多”的招生模式;部分较大乡镇有2处初中,则实施分别划片的模式招生,保证了生源地相对稳定与集中,便于教研工作的集中开展。
在乡镇学区内,各地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发挥骨干教师带动作用。为片区内各乡镇(街道)的省(市)级骨干教师组建立名师工作室,通过结对帮扶、集体备课、公开课、座谈研讨、论坛讲座等形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片区内教师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二是实行教师“走教”制度。对于音体美、英语和计算机等教师紧缺的学科,实行片区内教师“走教”制度,做到片区内各乡镇之间师资互补,使师资相对薄弱的学校能够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正常开展体育艺术2+1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组织校长驻校培训。片区内中小学校长每学期到典型学校进行驻校培训,亲身体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全方位感受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实实在在学习先进经验,真正学有所得,提高自身的学校管理水平。四是学校之间进行干部交流。片区内学校中层干部到典型学校挂职锻炼,参与学校常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学习经验。典型学校选择优秀中层干部到其他学校任校长助理,参与学校常规管理,引导学校落实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今年上半年以来,宁阳县启动了乡镇(街道)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工作,主要做法是撤销教办,设立学区。采取先行试点,以点带面的方式推进,试点乡镇选聘了教育学区主任和教育指导员,将原教办其他人员全部分流到学校和幼儿园工作。2018年5月,召开全县乡镇(街道)教育学区制改革人事调整工作动员会议,传达《宁阳县乡镇(街道)教育学区制改革人事调整工作方案》,安排部署余下11个乡镇(街道)的教育学区制改革人事调整工作。5月底,该县完成了乡镇(街道)教育学区制改革人事调整,撤销教育办公室,共建立13个教育学区,选聘13名教育学区主任和41名教育指导员。原乡镇(街道)教办的243名管理干部和工作人员,留任学区主任和教育指导员53人,精简190人回归学校(其中,教育管理干部25人),占比78.2%,实现了机构大“瘦身”的改革目标。同时,建立乡镇教育治理新体系,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了农村学校教育管理体制。
(二)城区学校实施划片招生,就近入学
目前我市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四个县市区的城区,根据各自的历史和现实特点,分别实施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由于这些县市区人口流动性不大,外来人口较少,招生基本依据户口、房产相对就近原则,招生社会满意,群众认可。由于历史原因,城区义务段学校的布局分布,特别是初中不够合理,现各县市区普遍采用小学、初中分别划定学区的原则,实施义务段“多对多”的模式招生。
泰安城区最为复杂,其显著特点是:泰山区、岱岳区、高新区交织在一起,户口、居住地存在交叉现象,外来人口、进城务工人员较多,城区内无法完全按照县市区为办学主体划分,实行泰安城区一盘棋的思路。为改变现状,2009年市教育局制定了泰安城区2009—2020年布局规划。为适应学区制建设,从长远计,从2015年起,泰安城区义务段统一了学制,全部实行五四学制。根据现行状况,泰安城区实施“多对多 ”的学区招生模式,按照居住地对小学、初中分别划定招生片区,免试入学。
二、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情况
1、大力实施学校联盟建设。我市部分县市区,较早的探索实施学校联盟及集团化办学,泰山区从2010年起,成立了泰安六中、东岳中学、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三个教育集团(泰山教字〔2010〕15号)。进一步整合了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发挥了城区优质学校良好的师资、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等优势,提高了乡镇学校的办学档次,实现城区、乡镇中小学校相对均衡。泰山区还创新“幸福德育”模式,积极拓宽德育工作思路,改进德育工作方式,根据“学段为主、相对就近、城乡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以处镇和区直学校为单位按中小学两个学段将学校划分成四个德育片区,分别为实小片区、财源片区、岱庙片区、六中片区。
东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