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对疫情防控形势下教学管理相对困难的教育实际,肥城市自4月上旬开始,在全市部署开展校园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及周边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净化校园及周边安全环境,切实维护了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安全稳定。
摆上重要位置,周密部署安排。校园安全事关广大群众根本利益,事关每个家庭幸福安宁,事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肥城市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环境专项整治提出了专门要求,以集中解决影响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突出治安问题,铲除涉校黑恶势力滋生土壤。市委政法委以此为契机,深入基层,沉到一线,多次召开学校校长、派出所所长、社区民警、家长代表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上,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专门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4月初至10月底,集中7个月的时间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维护校园及周边安全严厉打击侵害校园师生人身安全违法犯罪的通告》。组织召开了全市动员大会进行全面部署。
坚持属地管理,严明安全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镇街区、各责任单位、各学校均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方案,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和包保责任制,精准安排、迅速行动,确保了在学生返校复学前就谋划到位、安排到位。均建立起一把手负总责、领导班子成员和职能科室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安全工作机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一级抓一级,构建起了从市县到镇村、从教体局到学校纵向分级管理,教体系统和各有关部门横向联动的立体化监管网络,逐步形成了学校安全“无盲点、无空白、全覆盖、全参与”的管理机制,全面提升了校园及周边安全环境管理水平。
加大教育宣传,做好舆论引导。紧紧围绕为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创造安全的校园环境,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和微信等各类媒体,积极营造声势。在市电视台每周一、三、五循环播出四部门《通告》;在电视台、《今日肥城》等报纸开设“开展综合整治 优化校园环境”专题栏目,对校园安全整治的措施、成效进行跟踪报道。在学校大门口、食堂、宿舍、教学楼等显著位置张贴《通告》1000余张、悬挂标语横幅800余幅,广泛宣传整治内容;组织各学校充分利用微信群、钉钉等线上教育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网络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发放提醒告诫书、张贴警示语、引导经营者进行自律承诺等方式,禁止向未成年人售卖烟酒,禁止向学生实施校园贷、利用按揭方式向学生售卖手机。在歌舞娱乐场所和网吧门口张贴举报电话,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整治行动中来。各镇街区在广场、居民小区等重点区域张贴《通告》,广泛宣传整治内容,为整治行动顺利进行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关爱特殊群体,关注安全细节。研究制定了《肥城市特殊群体学生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特教学校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做好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资助救助工作,扎实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线上课业辅导、心理疏导、情感抚慰等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真正享受到了同等教育,促进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建立在校重点青少年、特殊家庭学生台账, 给予特别关心和关注,及时跟踪帮扶。对校外租房学生进行了统计,积极劝导在校外租房的学生返校住宿,对在校外租房居住的学生,动员家长陪读,并与家长签订了承诺书,同时,畅通监护人、租户、学校信息共享渠道,增强了监护人责任意识和学生安全观念。
坚持协调配合,部门联动整治。建立完善了教育执法目标责任制,以校园内部安全和周边治安、消防、交通秩序为重点,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校园及周边安全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加以实施,涉及部门20余个。落实了每天有公安人员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每天上下学期间有交警人员维护校园周边道路交通秩序和每天“见警车、见警察、见警灯”的“三见”措施。定期开展涉校风险隐患排查,对涉校、涉生矛盾及治安保卫、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校舍安全、食品安全等各类涉风险隐患及时进行排查梳理,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防止了黑恶势力向校园渗透和各种安全隐患的发生。加强法治副校长管理,积极主动配合政法机关开展工作,积极聘请热心教育、业务熟练的公检法司的干警担任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工作的深入开展,主动邀请法制副校长参与学校管理,警校共建,密切协作,全力做好“一派六进”工作的落实。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全市校园及周边安全环境管理、全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服务保障作用,受到了广大师生、学生家长、全社会的普遍欢迎。配备专兼职安保人员1871人,市政府投资150万元为35处100人左右的小规模学校统一配备专职专业保安人员;大力实施“雪亮工程”,增设监控设备,投入390余万元,安装升降式防撞柱340根,部分校园围墙统一安装了电子围栏,规模大的学校安装高清鹰眼抓拍跟踪系统、防拥挤踩踏红外线预警系统,148处学校、幼儿园安装了视频监控及“一键式”紧急报警装置151套。
推动长效常治,持续扩大战果。坚持集中整治与巩固提高并举,强化日常管理,固化整治成果。健全长效常治工作机制,各部门、各学校互通信息、互相配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分析学校安全管理及校园周边环境出现的新情况,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共同研究、及时解决,共同推动校园及周边安全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为学生健康成长和教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