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务教育均衡差异系数是县域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程度的具体体现,是创建优质均衡发展县评估办法规定的“一票否决”的项目。东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责成县教体局及各学校要准确把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标准要求,重点监控8项指标达标情况,精确计算各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及时发现问题,查明产生原因,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整改。2019年,东平县中小学校际差异系数明显缩小,县域内义务教育段学校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条件日趋均衡。
一是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2015年以来,针对农村小学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和教学点不规范现状,经科学论证,对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进行优化整合,撤并农村小学17处,新增九年一贯制学校8处,重新认定教学点19处,为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同时,着力推进校车工程。县委、县政府把校车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推行“政府主导、企业运营、部门监管”的校车运营模式,购买校车45辆,科学设置校车停靠站点,涉及225个自然村,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校车全覆盖,有效解决了学生接送和交通安全难题,切实解除了家长、学校的后顾之忧。
二是积极解决“大班额”问题。为彻底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注重顶层设计,积极筹措资金8亿余元,在全县规划新建学校11处,新增校舍建筑面积397171平方米。其中在城区驻地一次性新建5处,为历史所仅有,目前,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县新增班数696个,新增学位33020个,大班额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极大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2019年暑假起,起始年级按照省规定班额招生。对于超规模、大班额的学校,严把学生进校关,逐步控制规模、降低班额,使其办学规模和班额符合省定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三是扎实推进“全面改薄”项目建设。针对全县大部分中小学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不足、校容校貌差的实际,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充分利用国家“全面改薄”的大好政策,规划投资3.11亿元建设234个校舍项目,总规划面积36.36万平方米。截至目前,所有项目已竣工,完成投资3.4亿元,完成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超额完成改薄任务,强有力的改善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快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
四是强力推进运动场地、厕所、食堂建设。结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全县乡镇(街道)共规划塑胶运动场地项目101个,投入7000余万元,铺设塑胶跑道及人工草坪80万平方米,实现了全县中小学塑胶跑道全覆盖。针对学生居住远、家长接送不便等实际,实施了小餐厅建设工程,全县新建学校食堂37个,完成投资2300余万元,竣工面积2万平方米。以前,大部分农村学校厕所为旱厕,且存在安全隐患,县政府投资2600余万元,对全县义务教育段78处学校旱厕进行改造,建设水冲式厕所106个,完成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同时,扎实开展校园绿化美化工程,积极构建绿色、生态、人文校园。按照学校绿化为主体、政府绿化为提升的工作思路,县政府确立了连续三年投资400余万元,购置名贵苗木,拓展学校绿化空间,提升校园美化品位。经过三年的努力,校园绿化美化已逐步形成一道靓丽风景,较好打造了学校绿色名片。
五是不断提高教育装备配备水平。2011年以来,全县累计投资2.3亿元用于学校教育装备建设。先后实施五期“班班通”网络教室建设工程,共安装“班班通”网络教室设备2355套,先后配备教师用计算机5836台,学生用计算机7480台,同时,装备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心理咨询室、阅览室等各类专用教室、公共教学用房等1082间;配备理化生、科学、地理、音体美等教学仪器器材108万件(台、套);全县普通中小学131所图书馆(室),总藏书量达208.72万册,累计藏书金额2158.6万元。教育信息化和内部设施配备全部达到省定标准,并在全市率先建设了教育资源平台,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学校装备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县。
六是强化队伍建设,德能素养不断提升。不断加大教师补充力度,2015年以来,全县共补充在编教师1084人。其中,2017年招聘教师300人,接收实习支教师范生177人;2018年招聘教师144人,接收实习支教师范生149人。2019年共招聘教师240人,其中小学教师200人、职业教育教师10人、幼儿园教师30人。计划2020年继续加大教师招聘力度,同时向音体美等学科倾斜,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在师资上确保均衡。强化师资培训。先后与苏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北京世纪明德等名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分批次举办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培训班。组织全县教师开展同读一本书、远程研修、教材培训和业务考试等活动,参加人员7000余人次;同时,对新招聘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进一步加强对教职工队伍的管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完善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营造人心思进、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不断优化评价激励机制,始终把调动干部教师积极性作为工作重点,通过采取机制优化、教师培养、人文关怀三项措施,不断提高广大干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完善校长“双线考核”、教师业绩考核和职称评聘办法,并注重了向教学一线倾斜。